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簡介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掌握化學、生物學、營養學、食品安全學、食品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礎牢固,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能在相關企業、檢驗機構、監督管理部門、科研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分析檢測、質量控制、安全評價、監督管理、生產管理、經營及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主干課程:食品分析、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工藝學原理、儀器分析、食品安全學、食品質量管理學、食品添加劑、食品標準與法規。
專業特色:專業強調“寬口徑、厚基礎、強專業、重能力、求創新”的培養理念,注重加強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要求畢業學生具有良好的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分析與質量控制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能,熟知國際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及國內食品標準與法規,富有創新精神和良好實踐能力。
師資力量:海南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于2003年籌建,2004年教育部批準并于同年招生,2013年獲批海南省特色專業,2020年獲批海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41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7名;博士生導師26人、碩士生導師4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100%。國家級人才1名,2人次獲海南省領軍人才稱號,9人次才獲得海南省拔尖人才稱號,3人次才獲得海南省“南海系列”人才,1人次獲得海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1人獲得海南大學“十佳教師”,1人獲得海南大學“十佳好老師”。
就業去向: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分析檢測、質量控制、安全評價、監督管理、生產管理、經營及科學研究、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近三年本科生就業率達90%以上,2023年升學率達41.24%。就業單位包括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海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中糧集團、伊利集團、蒙牛集團、茅臺集團、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
修業年限:4-8年 。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2017年4月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參加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團支部主題團日活動:查看原文
學生聯合培養簽約儀式:查看原文
美國夏威夷大學UHM3+2項目介紹會:查看原文
學生參與食品安全周活動:查看原文
三、亮點與特色
學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近年共有6人次入選海南大學“大學生年度人物”,在升學就業、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2024年連續斬獲多項國家級創新創業重要獎項,在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常規賽全國總決賽榮獲全國一等獎1項,在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全國總決賽,共榮獲5項國家級獎勵,包括二等獎2項(科學探究類和創新創業類各1項)和三等獎3項(科學探究類1項,創新創業類2項)。充分展示了學院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卓越成效。學院以就業升學為導向,狠抓質量,本科升學逐年攀升,2024屆畢業升學率達44.5%,就業率達95.05%。
我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連續六年上榜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逐年上升,2025年國內排名24位(A),建設成效顯著。
學院積極推動以專業為依托的“創新+創業+競賽”多模式聯動社團建設。學生社團組織“食品營養與科技協會”,以食品工藝學為核心,結合熱帶農產品加工、食品營養與安全等特色研究方向,面向全校學生開展跨學科社團活動。社團成員不僅深度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還積極籌備創新創業競賽,形成了“高年級帶低年級、研究生帶本科生”的傳幫帶機制,充分發揮了高年級學生的引領作用,營造了良好的學習與實踐氛圍。
在開放性實驗活動方面,建立動態的開放實驗項目庫,同時新增多項具有海南地域特色項目,通過搭建省級競賽平臺,面向全校開展開放性實驗教學,吸引大量學生參與。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材料、分析實驗結果,并嘗試撰寫論文式實驗報告,極大地提升了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進一步深化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教學模式。依托《食品工藝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構建以學生社團為載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鼓勵跨學科合作,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和實踐能力,打造涵蓋課程、實驗、實踐的多維度、全階段的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平臺。
食品營養與科技協會社團活動:查看原文
完整圖文請查看原文:https://foodsci.hainanu.edu.cn/info/1062/10384.htm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